作者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3.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作者:
司月芳;刘婉昕;朱贻文;聂雨涵
发表刊物:地理科学进展
引用格式:司月芳, 刘婉昕*, 朱贻文,聂雨涵. 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基于2016-2018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调研数据[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 1523-1534. [Si Yuefang, LIU Wanxin, ZHU Yiwen, NIE Yuhan.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enterprises at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Industry Fair 2016-2018[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9, 38(10): 1523-1534.] doi: 10.18306/dlkxjz.2019.10.008
通讯作者邮箱:51173902003@stu.ecnu.edu.cn(刘婉昕)
摘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不满足于仅在国内研发,而是通过跨国并购、建立国际技术联盟以及设立海外研究机构等多种形式将研发活动扩展到海外。论文采用2016-2018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问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跨境合作研发、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这3种研发国际化行为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将企业社会嵌入性和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研发国际化及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中资企业更倾向于向拥有高密度研发能力、汇集全球创新资源与人才、语言沟通障碍较小的发达经济体进行研发投资。其次,跨国并购与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与企业创新存在显著正相关;相较于单一研发国际化行为,多元化行为对企业产生创新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最后,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的影响力受到其在东道国本地的社会嵌入性以及自身企业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
引言
研发国际化(R&D internationalization)是指企业改变单一在母国进行研发活动,通过建立国际技术联盟、跨国并购和直接设立海外研究机构等形式进行跨越国界的研发行为。现有学界关于“研发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何种影响”这一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结论。部分学者认为研发国际化行为对跨国公司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效应;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技术吸收能力不足、海外机构存在较高组织复杂性和外来者劣势等众多因素,国际研发活动对企业创新具有负面影响;还有学者则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出企业研发国际化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重点逐渐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金融危机之后持续攀升,成为全球第二大跨国投资来源国。华为、中兴等中资企业将全球化和创新战略相结合,通过研发国际化获取全球性高端技术资源。然而,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中资企业的离岸研发起步较晚,发展初期技术相对落后、国际经验相对尚显不足。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是否能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调研了2016-2018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博会”)的参展企业,从合作研发、跨国并购以及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这3种研发国际化行为出发,研究不同研发国际化行为及其多元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异同,以及社会嵌入性和企业吸收能力对其的调节作用,以深化研发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数据和模型
通过网络收集整理被调企业跨境研发活动的地理分布,得到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空间分布示意图。在区位分布上,中资企业的海外研发投资呈现出既集中又分散的特征。

图1 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空间分布
Fig.1 Offshoring R&D location of surveyed Chinese enterprises
论文以企业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以合作研发、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为自变量,以社会嵌入性、企业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以研发强度、出口、企业年龄、人员规模和企业所有制等为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2016年、2017年、2018年的中国工博会问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 Logistic 模型进行回归。
表1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Table 1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s
变量名称 | 变量描述 | 均值 | 标准差 |
专利创新 | 企业近3年申请专利总数,“低于10件”赋值为1,“10-49件”为2,“50-99件”为3,“100件以上”为4 | 2.01 | 0.90 |
产品创新 | 企业近三年新产品产值占比,“低于10%”赋值为1,“10%-29%”为2,“30%-49%”为3,“50%以上”为4 | 3.06 | 1.30 |
跨境合作研发 | 虚拟变量,企业存在与海外机构合作研发赋值为1,反之为0 | 0.58 | 0.49 |
跨国并购 | 虚拟变量,企业存在跨国并购行为赋值为1,反之为0 | 0.26 | 0.44 |
海外研发机构 | 虚拟变量,企业存在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赋值为1,反之为0 | 0.24 | 0.43 |
多元化行为 | 多分类变量,包含以下四类,赋值为1-4(以单种行为作为参照系) | 2.55 | 1.28 |
无研发国际化行为 | 虚拟变量,不存在跨境合作研发、跨国并购、建立海外研发机构三种中任一一种行为赋值为1 | 0.30 | 0.46 |
单种行为 | 虚拟变量,企业有且仅有一种研发国际化行为赋值为2 | 0.72 | 0.45 |
2种行为 | 虚拟变量,有且只有跨境合作研发和跨国并购,或是有且仅有跨境合作研发和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或是有且只有跨国并购和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的赋值为3 | 0.64 | 1.23 |
3种行为 | 虚拟变量,企业三种研发国际化行为同时存在则赋值为4 | 0.38 | 1.17 |
研发强度 | 企业研发投入额占总销售额比重,“低于10%”赋值为1,“10%-19%”为2,“20%-29%”为3,“30%-49%”为4,“50%以上”为5 | 2.97 | 1.32 |
出口 | 虚拟变量,企业存在海外出口赋值为1,反之为0 | 0.26 | 0.44 |
社会嵌入性 | 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出口”“销售”“生产”及“提供产品售后服务”等海外经营活动,进行累计赋值,数值为0~4 | 2.94 | 1.23 |
企业年龄 | 自注册时间起企业的经营年数,取对数 | 2.37 | 0.75 |
人员规模 | 企业从业人数,“低于20人”赋值为1,“20-99人”为2,“100-299人”为3,“300-499人”为4,“500-999人”为5,“1000-4999人”为6,“超过5000人”为7 | 3.39 | 1.60 |
国有企业 | 虚拟变量,所有制为国有企业认证为1,反之为0 | 0.08 | 0.28 |
中外合资企业 | 虚拟变量,所有制为外商合资企业认证为1,反之为0 | 0.12 | 0.33 |
中西部省份 | 虚拟变量,企业总部属于中西部省份认证为1,反之为0 | 0.09 | 0.29 |
发达国家 | 虚拟变量,企业在发达经济体进行跨境研发认证为1,反之为0 | 0.23 | 0.42 |
装备制造业 | 虚拟变量,行业类型属于装备制造业认证为1,反之为0 | 0.73 | 0.44 |
技术服务业 | 虚拟变量,行业类型属于技术服务业认证为1,反之为0 | 0.27 | 0.44 |
表2 研发国际化行为与企业专利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
Tab.2 Regression results of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s’ patent application
变量 | 模型1 | 模型2 | 模型3 | 模型4 |
系数值(标准误) | 系数值(标准误) | 系数值(标准误) | 系数值(标准误) |
跨境合作研发 | -0.119(0.169) |
|
|
|
跨国并购 |
| 0.679***(0.1995) |
海外研发机构 |
| 0.186*(0.227) |
多元化行为(单种行为为参照项) |
|
|
无研发国际化行为 |
|
|
| 0.014(0.116) |
2种行为 | 0.362***(0.138) |
3种行为 | 0.210*(0.206) |
研发强度 | 0.235***(0.066) | 0.231***(0.066) | 0.120***(0.044) | 0.126***(0.038) |
出口 | 0.652***(1.198) | 0.550**(0.197) | 0.477**(0.135) | 0.313*(0.117) |
企业年龄 | -0.067(0.118) | -0.061(0.117) | -0.029(0.078) | -0.015(0.069) |
人员规模 | 0.617***(0.067) | 0.567***(0.067) | 0.332***(0.041) | 0.325***(0.038) |
国有企业 | 0.318(0.304) | 0.357(0.305) | 0.257(0.196) | 0.281(0.177) |
中外合资 | 0.231(0.243) | 0.181(0.243) | 0.039(0.159) | 0.118(0.141) |
中西部省份 | -0.240(0.279) | -0.227(0.280) | -0.115(0.186) | -0.143(0.164) |
发达地区 | 0.259(0.200) | 0.110(0.204) | 0.066(0.231) | 0.005(0.145) |
装备制造业 | -0.344(0.486) | -0.394(0.486) | -0.137(0.323) | -0.177(0.285) |
技术服务业 | -0.059(0.501) | -0.115(0.501) | 0.047(0.332) | -0.014(0.293) |
N | 676 | 676 | 676 | 676 |
联接函数 | Logit | Logit | Logit | Logit |
Cox&Snell | 0.238 | 0.252 | 0.199 | 0.247 |
Nagelkerke | 0.261 | 0.277 | 0.219 | 0.272 |
注:*、**、***分别表示回归模型系数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主要结论
全球创新地理格局重塑的背景下,研发国际化是中资企业实现创新突破的关键。论文基于2016-2018年中国工博会企业调研数据,探讨了中资企业跨境合作研发、跨国并购和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这3种研发国际化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影响机制。结论如下:第一,研发国际化对企业创新存在正向影响,不同的跨境研发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发现跨国并购可以保障企业迅速获取领先技术资源,同时保证知识商业化成果归母国企业所有。获取海外先进技术仍是中资企业目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第二,研发国际化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受到企业自身吸收能力和社会嵌入性的调节。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由于拥有多元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吸收转化水平,其获取的新知识、新技术更可能会被灵活应用,从而促进创新的产生。跨国企业在当地建立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经验,能够帮助其与海外子公司加深沟通和信任,带来高效的内部知识转移,从而获取反向知识溢出。第三,中资企业的研发国际化尚属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多元化跨境研发活动,拓宽在东道国接受知识外溢的渠道,加快获取有用的创新信息。

课题资助项目号: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8711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9YJC79013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撰写:刘婉昕